驾校学不到的并线技巧
大原则:并车不能对后车造成影响
并线不能对后车造成影响。即,并线时,不能引起后车紧急刹车,甚至是重刹。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。以这点为大前提不单是安全的考量,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,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。当然,假如距离够长,前车并线不会造成影响,那后车也应该礼让,适当降低速度,以确保安全。
合理地并线,做到并不复杂。第一要提前打转向灯。不能打完转向灯,便立刻并线,成都事件中的女司机便是如此。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,也是对后车的不负责。后车如果来不及刹车,完全会一头撞上去。就算是后车刹得住,后面紧随的车辆不见得能够刹住。留给后车刹车时间和距离,随着相隔车辆数量增多而迅速减少,连环追尾事故的起因,很可能是前车一脚点刹。开车只看前面那一辆车是不够的,还应该留意到前面的好几辆车,给自己留足充裕时间。中国 驾校从来不教这些经验,这些都是自己开车上路之后,慢慢累积和总结的。打完转向灯,得给后车留足充足时间:至少得闪三下,给后车留足三秒时间,在拥堵路段,还应留足更长的时间。
并线应流畅、柔和
第二,并线动作应柔和、流畅。不能犹豫不决、瞻前顾后;也不能简单粗暴、生拉硬扯。前者容易让后车造成误会,不知道是该让还是不该让;后者则会直接增加后车的怒气值,引爆路怒症。正确做法是,转向灯打完三秒之后,控制车辆缓慢切换到新的车道,其间确保车速略高于后车,最大程度减少对后车的干扰。并线过程中,判断与后车距离相当关键。与后车距离低于3米,那并线是高度危险;与后车距离大于3米而低于6米,城市道路下,这一距离是相对安全的,但不适用于快速路或高速路。在快速路和高速路上,并线距离要视行车速度而定,速度越快,要求距离越长。
如何判别与后车的距离?当外后视镜中的车辆只占据外后视镜三分之一的面积,即多于6米时并线比较安全;占据面积为二分之一,距离为3~6米;面积布满整屏,或者只看到后车一小部分地方,那两车距离相当近,低于3米,并线会有危险。在拥堵路段,实在着急,可以打开车窗,自己或副驾的人向后车挥挥手,表示歉意。后车通常会理解,并让你优先同行。人们对并线反感集中在没素质生硬的并线,合理且谦让式的并线,多数会坦然接受。
减少并线次数
第三,如无需要,减少并线,或者干脆不并线。中国车主驾驶习惯有一误区,即,认为通过反复并线,能加快行驶速度,在更短的时间内抵达目的地。真实情况是,反复并线并不能节省时间,有汽车网站以拥堵的56公路线路进行测试,反复并线的驾驶模式只比排队行进的快不到10分钟,这还是以多次刮蹭、追尾的风险为代价。
德国、荷兰、日本驾驶员都习惯于排队,再长的队伍都排队。遇到大拥堵,所有人都静静坐在车上,不会下车观望,更不会下车遛狗和散步。应急车道永远保持畅通,没有人会占用。一旦因为占用应急车道而引发严重后果,司机将会被判刑。
在上述国家开车,并线会觉得是一种罪过,每次并线,都会小心翼翼。时间一长,便会养成少并线的习惯,但一回到国内,便立马恢复到原状。原状是什么?便是粗鲁、野蛮、互害式的驾驶习惯。先有文明的驾驶氛围,还是先有文明的驾驶者?这等同于“先有鸡,还是先有蛋”的问题,应该是同步进行。先约束好自己,然后促成氛围的形成。
学会认怂
第四,学会“认怂”。在路上,“任怂”并不是缺点,反倒是一种美德。不要惊讶,这跟礼让是同一范畴。国人讲礼让,多局限于小圈子范围之内,对象是自己认识的人。对于不认识的人,只会努力争先,不让自己落后于人。这种不好习惯随着汽车普及,延伸到汽车领域中。当不礼让成为一种习惯,路怒症便有生存的土壤。
如何让自己开车时多忍让,多“认怂”?不妨计算一下“时薪”,告诉自己,一旦发生交通事故,耗在其中的时间,会让自己损失多少工资。就算这些时间不能用来挣钱,那也可以用来陪家人。时间是宝贵的,没有人耗得起。只要想到这点,那心理多少会平复下来,不去较真。
开斗气车,努力争先,这种驾驶方式迟早要受到惩罚。成都殴打事件中的女司机运气算不错,至少命还在。一年前,浙大副校长也是类似的并线,被刹不住的货车迎头撞上,当场丧命。在截稿时,该事件的女司机正式发布道歉称,意识到自己鲁莽驾驶的危害,以后会努力改正。说到底,便是以后开车会主动“认怂”。
不妨将路上开车的人都当成自己认识的人,路上走的老头和老太太是领导的父母亲,别说主动礼让,甚至会主动停下来,让他们先走。不能奢求别人做到这点,先要求自己做到这点。别认为吃亏,老祖宗说过,吃亏是福。“认怂”和忍让,会让你一年下来没有一张罚单,每天安全地回到家,陪着老人聊天,看这孩子做作业。
有段子是这么说的:衡量成功人士的标准不应该是挣了多少钱,而是陪家人时间的长短。驾驶时“认怂”不会耽搁你太多时间,顶多三五分钟,用三五分钟换一个平安的旅程,相当划算。